海綿城市是以(低影響開發、保護環境、可持續再生)建設模式為基礎,以防洪排澇體系為支撐,充分發揮綠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對雨水徑流的自然積存、滲透、凈化和緩釋作用,實現城市雨水徑流源頭減排、分散蓄滯、緩釋慢排和合理利用。
建設海綿城市,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海綿城市建設要以雨水的涇流控制為切入口,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城市生態的影響,將70%降水就地消納和利用。
原來沒有進行大規模城市開發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實際上最多只會有30%能夠快速進入河流,大部分通過土地的漏滲、涵養,以及通過植被蓄納并緩慢蒸發參與水氣循環。這樣就涵養了生態、解決了資源、改善了環境。換句話說,原來這個海綿體是自然存在的,現在由于城市的粗放發展,把這個海綿體給破壞了,使它沒有吸納的功能,沒有滲透的功能,沒有緩釋的功能,沒有能參加水汽蒸發的大自然的循環過程,所以一下雨,雨水就快速進入城市排水系統,從而造成了許多的問題。國務院的文件說得非常清楚,就是把70%的雨水給控制住,實際上從科學角度講就是控制雨水涇流,使它和沒建這個城市之前的水的生態循環相符,這個就是我們的使命。
上一篇:中國汽車工業為什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