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w0juo"></output>

      1. <object id="w0juo"><source id="w0juo"><table id="w0juo"></table></source></object>

        <cite id="w0juo"><video id="w0juo"></video></cite>
        <delect id="w0juo"><dl id="w0juo"><th id="w0juo"></th></dl></delect>
            1. <object id="w0juo"></object>

            1. <i id="w0juo"></i>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環保分類 > 泵閥門  

              廣東是資源消耗大省,卻也是第一能源節約大省。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基礎結構優化、能源結構優化以及加強企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3-03-01 17:38:05

              ①樹立節能降耗意識。(1分)
              ②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品結構優化升級。(2分)
              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降低能耗,減少污染。(1分)
              ④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科學管理,使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企業。(1分)
              ⑤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1分)
              ⑥開展節能減排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節能減排技術和管理經驗等。(1分)


              廣東綠色金融發展歷史?

              廣東省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省,在綠色金融的發展中理所當然要承擔重任。隨著企業融資的方式多元化,傳統的銀行信貸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一些機構已經開發出了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及碳金融等新型綠色金融產品。本文概述了綠色金融的相關理論,分析了廣東省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并分析了廣東省綠色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了促進廣東省綠色金融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綠色金融;廣東省;綠色信貸

              G20峰會2016年在杭州召開,我國有將綠色金融納入峰會議題,并提出綠色金融綜合報告。目前綠色金融的相關業務主要以綠色信貸為主,商業銀行對綠色項目或者企業發放貸款。銀行的綠色信貸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創新了業務模式,開發出了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碳金融等新型綠色金融工具,現在市場接受程度并不高,規模相對有限。2016年12月,廣東省出臺了《關于加強環保與金融融合促進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強環保與金融信息共享,加大金融機構對環境友好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健全財政與社會資金的聯動機制,金融服務水平在環保領域有待提高。為適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經濟新常態下,廣東省需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將來在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有所突破。廣東省將建成綠色金融綜合服務體系,進一步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推出能源效率貸款等綠色信貸產品,開展綠色信貸的資產證券化,發行綠色債券等,促進綠色產業的壯大與發展。

              1 綠色金融概述

              綠色金融指能使環境產生效益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投融資業務。發展綠色金融要求強化金融機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提高環境友好型的投資比重和抑制污染型的投資比重。綠色金融有包括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碳金融等。綠色金融發展面臨新的機會,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貼息、擔保等手段推動綠色信貸的發展,發展綠色基金市場,發展綠色債券市場,編制綠色股票指數,在環境較高風險區域建立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支持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和碳金融產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試點區域,繼續推動綠色金融在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如表1所示,我國對于綠色金融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及政策。

              2 廣東省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

              2017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布了《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廣東省成為了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五個試點地區之一,為廣東省加快金融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等,是我國綠色金融支持的重點領域,也是廣東省投資需求大的領域。增加綠色產業領域的投融資活動,給廣東省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8年5月,《廣東省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綠色企業認定方法》和《廣東省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綠色項目認定方法》發布的同時,也確認了首批綠色項目。

              2.1 綠色信貸

              2019年6月末,廣東省各家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達5900多億元,其中廣州市綠色貸款余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近幾年來廣州市綠色貸款如表2所示。在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帶動下,深圳、江門、肇慶等城市也積極探索。廣東省尤其是廣州市的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2.2 綠色保險

              2012年5月,《〈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發布后,廣東保監局等負責實施綠色保險政策,健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對相關企業依法實施強制性保險。到2019年2月底,廣東省開展的綠色保險試點企業名單達到429家。

              2.3 綠色債券

              綠色債券的發行,為金融機構支持綠色產業開辟了融資渠道。2016年末,廣東省華興銀行公開發行10億元第一期綠色金融債券,是廣東省首單地方銀行機構在全國銀行間市場發行的綠色債券,募集到的資金將用于環保、節能、清潔能源和清潔交通等綠色項目,為企業提供低成本資金,促進能源與經濟、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19年6月廣東省六家金融機構獲批發行綠色債券198億元。內地造紙行業第一種綠色債券是由廣州越秀集團發行的,募集了20億元資金用于廣州的再生紙的項目。廣州發展集團擬發行48億元的綠色債券,已經發行了24億元。廣東省綠色債券期限以三年、五年期為主,綠色債券信用資質整體較好。

              2.4 綠色基金

              平安銀行和粵科金融集團設立了高達63億元的廣東環;鹉富,將會有200億元資金投向環保領域;涁斝磐杏邢薰就ㄟ^創立《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廣東節能減排促進項目資金信托計劃》,設立產業基金等方式募集22億元資金,投向廣東省綠色環保企業及相關產業。廣州市花都區設立三支綠色基金,分別是空港投基金、廣州北站基金、綠色低碳發展基金,總規模達41億元。

              2.5 碳金融

              廣東省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和碳金融創新度一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碳市場的壯大將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金融發展。廣州市碳交所的碳配額交易量累計成交超過7000萬噸,成交額超過16億元。依托廣州市碳交所不斷創新的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業務,已有兩家企業融資共260萬元。截至2019年8月,廣東省碳交易市場CCER(核證自愿減排量)累積成交達到3997.3萬噸,占全國總交易量的20.41%,處于全國第二位。以碳排放權作為抵押幫助企業融資,成為廣東省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碳金融為廣東經濟綠色化、低碳化轉型提供了支撐。

              3 廣東省綠色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3.1 金融機構的參與積極性相對較低,組織架構不完善

              綠色項目往往投資回收期較長,投資風險較高,所以很多綠色項目往往依靠政府的推動。發展綠色金融,金融機構是核心主體,但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遍沒有設置專門的機構處理綠色金融業務,造成中間信貸、審批、風險管理等流程緩慢,缺乏效率。 3.2 部分民營企業的環保意識薄弱,缺乏資金支持

              2016年,廣東省首次發布針對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民營企業大約只有50%制定了降污減排制度。一些民營企業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的民營企業在只關心自身利益的多少,并不考慮自身經營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有的民營企業明明知道自身經營會污染環境,還是會通過排放污水和廢氣等降低企業的成本。廣東省的民營企業數量龐大,由于許多中小民營企業往往申請的貸款難度大、自有資金往往有限,會有融資難的情況,有些民營企業有發展綠色產業的意愿,卻沒有資金支持。

              3.3 綠色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待增加

              傳統綠色金融產品滿足不了現在綠色金融發展的需求,需要綠色金融產品種類的增加。廣東省的綠色金融主要是綠色信貸業務,綠色債券近幾年有所發展,并且綠色保險發展較少。廣東省綠色債券在2016年才開始發行,截至2018年底,民營企業在廣東省發行的綠色債券只有29種。

              3.4 企環境信用評價體系不完善,風險評價能力不足

              雖然有些金融機構在貸款的時候,有將綠色環保作為信貸標準,但是到目前為止廣東省沒有相關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機構在廣東省只有26家。廣東省金融機構缺乏對國際綠色金融發展新趨勢的了解,缺少獲得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和環境風險管理經驗的渠道。缺少權威的第三方綠色金融評估機構的評級,從而無法實現對風險有效識別和防范。

              3.5 缺乏“互聯網+”綠色融資的對接平臺

              建立“互聯網+”綠色融資的對接平臺是有效落實綠色金融發展的重點,需要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的配合與支持。廣東省對企業在生產中環境污染的違規事件還缺乏相應的發布機制。目前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息掌握不全,信息無充分對接和共享,對企業的環保狀況和信用評級無法全面了解,導致企業在申請綠色融資時流程手續繁雜,耗時較長,金融機構在審核企業情況時成本較高。

              4 廣東省綠色金融發展的對策

              4.1 將更多的資金投向綠色產業領域

              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可以安排專項再貸款,支持商業銀行向綠色農業、綠色企業發放綠色貸款。提供更多的資金用于商業銀行綠色票據再貼現業務。廣東省還要爭取中國人民銀行的支持,將綠色信貸資產納入貨幣政策操作中抵押物的選擇范圍,形成綠色產業發展的激勵機制。

              4.2 推動直接融資和資產證券化

              發行更多的綠色債券在金融市場上去籌集資金,吸引投資人。增加直接融資渠道,綠色企業可以用中長期的綠色票據和資產支持票據去籌集資金,將籌集到的資金用于綠色企業項目建設與投產。

              4.3 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

              商業銀行可以提高綠色信貸的比重,企業發行更多的綠色債券,保險公司推廣綠色保險,投資基金公司可以設立綠色基金,進一步拓寬綠色企業融資渠道。銀行可以專門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或者綠色金融創新中心,提高綠色金融服務的水平。加大對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的資金支持,并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完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

              4.4 加強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設,構建綠色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開始的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并與企業信用評價相掛鉤,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市場參與度、標準體系的設計、執行力等方面仍有待加強。建設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有助于鞏固綠色金融的基礎,促進綠色金融的多元化發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是綠色企業評價的基礎,需要構建系統且科學的綠色主體評估體系。加強與各級環保部門的數據共享與銜接,分享公共環境數據平臺的信息,把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的記錄納入全國的征信系統,支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設,為銀行信貸審核提供支持。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平臺之間展開合作,建立綠色金融風險防控管理系統,及時發現、化解并處置風險;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及企業落實環境風險評估和信息披露制度。

              4.5 支持綠色企業跨境融資

              鼓勵引導港澳地區的金融機構參與廣東省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經驗交流,將綠色金融打造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業務的合作。鼓勵港澳地區的金融機構在廣東省設立分支機構或成立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投資基金公司等。支持符合條件的廣東省綠色企業跨境融資,拓寬廣東省的綠色企業在境外融資的渠道并提供政策支持,為廣東省綠色企業營造國際化的融資環境。

              4.6 加強“互聯網+”綠色融資對接平臺的建設

              基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依托廣東省原有的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的對接平臺,廣東省綠色企業的信用查詢、信用評級、網上貸款的審批業務的可以更高效率的完成。打造線上融資對接平臺,進一步增強綠色金融產融對接的有效性和時效性!盎ヂ摼W+”綠色融資對接平臺包含工商、稅務、環保、能耗、金融等綠色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為綠色項目信息查詢、金融產品展示和線上融資對接提供平臺。

              5 結論

              廣東省將來會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綠色金融業務,讓綠色金融產品與地方政府的政策更緊密的結合,并發揮更好的效能。進一步擴大綠色融資的規模,讓有綠色產業發展的企業都能得到綠色融資的支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積極探索綠色金融創新,讓綠色金融成為推動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廣東省將會形成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大力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為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提供支持與經驗借鑒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内乡县| 嘉义市| 凌云县| 浮山县| 德格县| 调兵山市| 咸阳市| 芒康县| 昌乐县| 南川市| 敖汉旗| 自治县| 建水县| 松滋市| 铁力市| 吴川市| 麻栗坡县| 周宁县| 电白县| 临洮县| 额尔古纳市| 咸宁市| 三明市| 龙南县| 逊克县| 广宗县| 元江| 金堂县| 通许县| 桦川县| 瓮安县| 桓台县| 仁怀市| 衡水市| 安义县| 建昌县| 津南区| 江城|